祥瑞大弯·夏家巷
《乡愁青白江》之地名史话
展开剩余82%“夏家巷”这个地名对大弯、华严一带的人来说并不陌生,对它的来历,当地原住居民,一般都能说出点子丑寅卯来。
历
史
背
景
历史追溯到公元1646年,大西皇帝张献忠于西充激战清肃亲王豪格,被豪格箭伤,不治身亡,大西被灭。后又经13年战争,于公元1659年清军终于攻占了全川。而此时天府之国四川已是弥望千里,县无完村,村无完户,户无完人,一片疮痍,凄凉若之冥境。康熙二年(1663年),成都巡抚张德地上任,时全川人口不足8万。于是,张德地便上书朝廷:“四川自张献忠乱后,地广人稀,请招民承垦,文武吏招民百户,垦田十顷以上,予以迁转”。在得到朝廷旨意应允后,张德地继而又发出了数道“绅民回川”“招民授职”等告示,招民入川垦田。
图为原夏家大院
康熙三年(1664年),夏云霓(翰林院侍学士)奉旨上任眉州知州,且令其族人移民入川定居垦田。夏云霓接旨后,不敢怠慢,即刻准备走马上任,随即动员家眷族人及门客数百口移民入川定居垦田,由湖北麻城出发走陆路向四川开拔。经过两月有余的时间,行程3500余里,一路上风餐露宿,移民队伍终于到达原金堂县城(今城厢镇)。夏云霓望了望眼前出现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,然后再回首看了看身后族人的移民队伍,此时的夏云霓如释重负,心里一下就放松了下来。
到达金堂县城后已近黄昏时分,夏云霓便率众族人等到城内休整。进入县城内,只见在沿街两边街房的外墙上,贴了几张上书“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,将地亩给为永业。”“凡愿垦荒居住者,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”等字样的官府告示。街道上时不时有几个巡逻的兵丁走过,显得很是冷清。这时,夏云霓对移民队伍族人的人口辎重及车辆马匹进行了查点后,便坐在街沿石上休息。他刚坐下,突然间耳边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,他抬头向马蹄声的方向望去,看见从街面上来了一个骑着快马的衙役,向着他飞奔过来。当骑马衙役的马离他还有十数步时,突然停了下来。只见衙役翻身下马,径直来到他跟前施礼道:“请问老爷可是夏云霓大人否?”夏云霓随即起身应道:“正是!”衙役道:“小人奉巡抚张德地张大人之命前来迎接夏大人。”礼毕,衙役又道:“这里有巡抚张大人写与夏大人的亲笔书信一封。”衙役随即从怀中拿出一封书信来交给夏云霓说:“明日,我家老爷巡抚张大人将亲自在前面新都县地界迎接夏大人。” (张德地,曾任清工部尚书,曾与夏云霓为同僚,私交甚笃)。夏云霓看过张德地的信后,叹道:“德地兄真乃知己矣!”于是,夏云霓起身对众族人道:“各位,大家自麻城起身入川以来,已两月有余,行路已有3500余里,风餐露宿,甚是辛苦。现我们已经到了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府川西坝,明天即可到达我们入川垦田置业之地。”众人听后好不欢心。
次日,夏云霓带领众族人一早便上了路,过了古城桥又往西行了10余里,移民队伍便到达新都县华严乡(今青白江区大弯街道)境内。正行之间,只见前面道路上迎面来了一队官兵挡住去路,夏云霓定睛一看,正是自己好友,成都府巡抚大人张德地前来迎接自己。见此情景,夏云霓立即下马上前施礼道:“见过巡抚大人!”众族人见状也一同叩拜。相互施礼后,张德地急步上前扶起夏云霓道:“云霓兄请起!我特来此迎接云霓兄。”两人一阵寒暄后,张德地用手往道路右旁的一个院落一指道:“此院落竹茂林丰,房屋高大气派,错落有致,且无损毁。当初为兄走马上任时路经此地,发现此处土地肥沃沟渠纵横,可谓是置业安家难觅之所在矣!”夏云霓道:“让德地兄费心了。”原来,此处有院落三座,一字排开,完好无损,院门高耸,三个宅院俱为木质穿斗青瓦房。夏云霓看后,感觉不错,随即便安排其族人于此定居垦田(现地名:三道龙门)。随后,张德地又领着夏云霓西行约一里余地,便来到了另一院落跟前,只见道路之左有灌渠一条,渠水不深,水流不缓不急,清澈见底。道路右边的竹子也非常茂盛,竹林之中有宅院无数沿路而建。张德地和夏云霓围院落环视了一番后,夏云霓说:“此地也正合我意,知我者德地兄矣!在此我就代族人谢过德地兄了!待我马上安排一些族人在此定居垦田。”过了一会,夏云霓又问:“请问德地兄此地叫何地名?”张德地闻后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回答:“我只知此地为新都县管辖,实在不知晓此处叫何地名?”只见张德地又想了一下,然后对夏云霓道: “云霓兄,依我看不如这样,此地院落宅屋成排成行,错落有致,犹如市井街巷,夏兄族人定居于此,我建议此地今后就取名夏家巷。”至此以后便有了夏家巷(今杨柳街)、三道龙门(今农民街)之地名。
图为今夏家巷
夏云霓将在此定居的族人安排好后开源优配,随即又马不停蹄地带领着余下的移民队伍,向成都开拔,星夜兼程赶往眉州上任。从此,夏家巷就在十里八乡叫开了。
发布于:北京市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